一个从雕塑形态研究出发的pavilion设计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伦敦海德公园之内,蛇形画廊之前,BIG事务所设计的蛇形画廊成了去年建筑系学生们的新宠,那些昂贵相机们的焦点.作为这几年风头正劲的事务所,BIG以及BIG风格早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次的serpentine pavilion也不例外的被贴上了BIG生产的标签. 然而相比于这些年陆续建成的一些大型的知名Pavilion(例如去年的serpentine pavilion和MOMAPS1)这次就像是一种传统pavilion的回归.它既不像去年Serpentinepavilion那般色彩斑斓,也不同于MOMAPS1那般模糊不清.这次就是明了的手法,素白的体块,简单的几何构筑,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对称…这么多特点就说了一句话,好久不见.
对的,真的是好久不见.曾几何时,这些pavilion因其自由灵活的空间需求,一度成了paramatricdesign 和digitalfabrication 届的宠儿,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院校教学,一时间各种新形式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大家似乎憋足了劲,要把那些复杂的code,新奇的构造应用到这些小项目中,高难度和新奇感成了这些人追逐的标杆.
Penndesign pavlions
我在penn研究生项目的第一个入学studio就是在一个月内团队设计建造一个全比例的pavilion.这个项目从我的上一届开始,至今已完成三届,学院内外的展览效果也都很好,几乎是每年其他学院的学生过来设计学院最多的时候。对于新生而言,一个月的设计和建造就是一次快速warmup.大家从各个方面去适应这个学校,教学,风格,流程,社交,当然还有studio的强度.
这一届七十多个人,分为六个studio,十八个小组. 每个studio的指导老师风格迥异,有的组研究造型雕塑,有的组研究电影叙事,当然一定还有几组是研究coding的. 当时刚从腐国结束本科,对于叙事手法一直很好奇,所以老跑到电影那组去听,但是最后却无奈的发现这里的叙事和我所向往的相差太多.
Linear Construction
Monster child
Naum Gabo是一位来自俄国的雕塑家,出生于1890 年,在1946年后定居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是早期构成主义的领袖人物。他的一系列的作品都在通过塑料,玻璃或者其他的轻质材料去探索空间构造(The essenceof Gabo's art was the explorationof space, which he believed could be donewithout having to depict mass)。我们所研究这一个系列的作品主要是他后期的Linerconstruction 系列,风格成熟明显。一条清晰的或简单或复杂的骨架游动着支撑起整个结构,无数条细线通过这条骨架的不同部分有序相连在一起。这些连接或长或短,或密集或疏散,相互缠绕,交织涌动。倘若视线顺应着骨架的指引而游走,又有东方园林般设置的巧妙观感,精妙且细致,移步既换景。然而就在视线像人一般贪婪的期待更多的时候,骨架机锋一转,回到原点。
Gabo 雕塑绘图
四人中国小组成立之后,我们迅速分工购置了一系列材料来在小尺度上测试我们的Monsterchild。做法其实应该很类似雕塑家当年的创作过程,先确定主体骨架材料,然后再去尝试各种细线的缠绕组织方式。但是细分下来,初步的探究又可以分为Bottomup 和topDown 两种方式。所谓top down就是在软件里面来测试一个具体的形态方向,然后通过材料去测试效果。例如先用很稳固的亚克力板精确的确定好骨架形式,然后按照设定好的方式开始测试缠绕效果。而Bottomup 就是在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去自由的组织骨架形式。例如可弯曲的金属软管和切成细条状带锯齿的MDF,两者材料的轻重和可弯曲程度相差很多:前者易于塑性,但是表面光滑不易于缠绕;后者轻质,但是骨架形式却不稳固。
材料测试模型
最终基本型
一周时间,四个方案,最后梦婕同学探索的以亚克力板材为骨架的模型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Andrew也兴奋的拿着这个小模型把玩了很久,一改之前对我们缓慢进度的不满。小模型的效果类似Gabo的一些作品,却有着清晰而独立结构:两片类似于翅膀一样的亚克力片在中间交叉形成一个稳固的十字;两组白线依次按照“翅膀”之间的两个边缘对应连接起来;白线在四个相同边缘通过头尾正向相连形成“外围loop”,在另外四个之间通过头尾逆向相连形成“内部loop”,于是内外loop在四个透明“翅膀”之间往复回环。倘若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视线的观察路径设置为由十字的焦点处开始,于触角的顶点结束,会发现内外loop之间位置关系开始逐渐模糊,最终结于一点,这也是这个设计的最精妙之处。
原型确定之后,我们开始探索全比例模型的构造和搭建。亚克力材料很坚固,但是密度很大,因此将原来的整片亚克力换成一根一根亚克力条。这些亚克力条在节点处连接起来形成原来形状的边缘。这种骨架化的设计节约了大量的亚克力材料且降低了模型的重量,也没有了整片亚克力板容易裂开的担心。
测试模型
亚克力板的大小和学校激光切割机的规格最终决定了我们一个基本型最大尺寸。为了达到 人可以通过的pavilion,至少需要将两个或三个基本型垒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可覆盖空间的pavilion。我们在基本型之间的构造方式上有两个方案:其一将基本型变小,用三到四个基本形态以不规则的方式排布起来;其二就是五个最大基本型以规整对称的方式形成一个五边形排列。考虑到结构的稳固性和对基本形里面简单对称元素的保留,最终采取了规整五边形的这个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最终平面效果
在后期,我们将一个基本型放置于另外一个之上来提升整个Pavlion 高度
最终形态
反思
以传统的雕塑模型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总是难免让人产生比较。50年过去了,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材料认知,那现在做出来的东西相对于Gabo又进步在哪里呢?当然,我们可以利用所谓先进的技术进行快速的建造,优化各种结构,但是对于观者,前后五十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我们是不是又一度过度的迷恋于技术的本身,总是寄希望于各种技术给这个行业带来好的项目好的设计,甚至几个大新闻?貌似过了五十年,大家还是在惊叹Gabo的雕塑,记住的也不过是一些人的草图,几个OMA的diagram,当然还有BIG的卡通画。
再组织还是革新? Reorganize or regenerate?